「甘肃生态环保行」兰州安泊尔:10年只为做好一碗牛肉面
- 发布时间:
-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 本文作者:佚名
- 所属分类: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兰州人亲切地管牛肉面叫“牛大”,如果你称牛肉面为拉面,直率的兰州人一定会着急地纠正你:“不是拉面不是拉面,是牛肉面,是牛大!”
在兰州,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成了许多人清晨不可或缺的选择,成了来往游客落地金城的首要“打卡点”。破晓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兰州,奔流的黄河水顷刻间金光粼粼,而在位于黄河北岸的安泊尔,“清如白水”的头锅牛肉汤早已味浓飘香,吸引着八方食客纷至沓来,人流如织间品吃上一碗牛肉面,才算迎来美妙的一天。
安泊尔,一家最具西北民族特色的清真餐厅。自2010年在甘肃兰州创办了第一家餐厅以来,安泊尔始终致力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绿色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以“泊心于爱、成己达人”的文化追求赢得了兰州消费者的喜爱,致力打造“源自清真,面向世界”的百年民族品牌。
在拉面师傅的指导下,网媒记者现场体验拉面技艺。
6月17日中午,“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兰州安泊尔,品尝兰州牛肉面,了解西北民族饮食文化。第一次在兰州吃牛肉面,山西新闻网记者任思雅不禁细细品味一番。她说,“萝卜脆嫩、辣椒香醇、面条筋道,原来这才是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元素。所以说,吃牛肉面还是得来兰州啊!”
拉面师傅正在拉面。
牛肉面+牛肉+小菜+灰豆子+三炮台。
专注10年 只为做好一碗面
“做一碗面是简单的,但要做好一碗面却是不易的。”安泊尔副总经理火尔东说,虽然安泊尔只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安泊尔目前仅仅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及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了三十几家加盟连锁店。他说,这样的发展规模虽略显滞后,但同时表明了安泊尔对产品品质近乎苛刻的要求,宁可放弃部分市场,也绝不降低店面的准入度和消费者的体验度。
众所周知,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蒜苗翠绿、面条黄亮的五个特点。因此,安泊尔在食材的选择上形成了一套固定要求,面粉必须源自高原旱地小麦,精细研磨;绿蔬必须来自高原时蔬,天然绿色;牛肉必须是地道草原牛肉,新鲜到店;菜油必须产自高寒地区,科学榨取;香料必须选用大漠特产,风味浓郁。
食材的严格选用,独家的秘制方案,加之优质的用餐环境,一碗用心制作的牛肉面承载着安泊尔的绿色健康理念,安泊尔将兰州牛肉面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先后获得中国兰州首届清真美食节“最佳人气奖”、“西部马华杯”中国兰州首届清真美食节“兰州清真十大名菜”、获得2018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中国面条品类等荣誉。
在总部兰州,甚至整个西北地区,安泊尔仿佛自带“网红”属性,基本上每开一家都能爆火。而且,即便是每个店面都不小于300?,每到饭点也都会有几十人在收银台前排队付款,另外几十人在出面口等面。更加重要的是,不仅西北当地人很是钟爱,安泊尔甚至已经变成了一处必到打卡的“旅游景点”,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西北人,一碗热气腾腾的安泊尔牛肉面更像是一种“一解乡愁”的速效灵药。
火尔东说,为了进一步保证食材的质量,目前安泊尔在食材上逐步实现自给自足,“小麦是自家地里种的,牛是自家草原养的,菜是自家园子长的,香料是自家大漠收的”,未来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天然、更可靠、更健康的美味。
捞面。
舀汤。
添加油泼辣子。
撒上蒜苗香菜末。
责任与担当共存 以“牛肉面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当前,我省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决心信心和干劲拼劲,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安泊尔努力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牛肉面经济”推动扶贫攻坚,解决了贫困地区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为响应全省的战略安排,针对贫困地区的待就业人员,安泊尔提供了带薪培训,学员经培训合格后根据个人意愿,可安排在安泊尔上岗就业,也可选择自行开店,安泊尔免费提供牛肉面技术与管理。据统计,截至目前来自贫困地区的86名东乡族失业人员,经培训帮助,现已全部上岗就业。
火尔东说:“我们欢迎贫困地区愿意接受牛肉面技术培训的人员,到安泊尔来了解考察,并借助‘牛肉面经济’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将主动地与贫困地区建立扶贫关系,发挥安泊尔的资源优势,以多种方式助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
据了解,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兰州牛肉拉面“走出去”战略,省商务厅与天津市商务委协商共同推动“百店千人”计划,以政府推动、协会统筹、企业建店的模式,免费培训学员,奖励支持企业,用3年时间在天津和其他城市开设牛肉拉面店100家以上,促使千人就业。
“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大型采访活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指导,甘肃日报社、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甘肃新媒体集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共兰州市委网信办等协办,每日甘肃网、新甘肃客户端承办。来自新华网、华龙网、中国江西网、黄河新闻网、兰州晨报· 掌上兰州、甘肃农民报等30多家媒体40多名记者参加。